朱棣翻了翻眼皮,徐皇后坐在那边,朱高炽和朱高燧两个儿子陪坐,一比三,优势在我!
他沉吟了一下,才说道:“朕向来是爱惜百姓,以民为本,这话朕都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……”
“父皇,这次是要身体力行的。”朱高炽补了一句。
朱棣微微沉吟,他深深吸口气,反问道:“老大,你想怎么样?”
“父皇,将天子视作万民之首,而非万民之主。每年下来,不必既祀天地,而要表彰百姓。不必恩赏群臣,一心照顾百姓,排忧解难。不必高高在上,处处以百姓为先。”朱高炽感慨道:“父皇,孩儿等资质愚鲁,德行浅薄,不足以君临天下,统御万民。唯有以百姓之心为心,以生民利病为己任,方能保住朱家社稷,不至于中道崩殂。”
朱棣再度沉吟,他缓缓道:“以天命论,天命变则改朝换代。以民心论,民心不变,则江山永固。”
朱高炽急忙站起,深深一躬道:“父皇圣明!”
朱高燧愣了一会儿,也站起来了,只是这事跟他没啥关系,多少有点多余……好在朱棣也没看他,而是扭头看向徐皇后。
“你说呢?有什么想法……还有,你那位大侄子,跟伱说了什么?”
徐皇后立刻正色道:“陛下,你可不要冤枉人,此事景昌是半点闲话都没说……再说了,这些日子他不是被你圈禁在家里,不许出来吗?”
朱棣一阵尴尬,朱高燧急忙道:“父皇,表弟让调查民间对各部衙门的看法,正巧是孩儿这边协助的。我知道他怎么设置的问题……这小子就是一肚子坏水,他想以此挟持各部……随后他广发请帖,希望各界百姓前往通政司,也是想继续拿捏百官。他这人手段阴险,一肚子坏主意,我看他一定不愿意父皇改革。”
“为什么?”朱棣好奇道。
“这还不简单,他肯定不愿意皇家干干净净,毫无把柄啊!不然他怎么蒙蔽圣听,为所欲为……”
“住口!”朱高炽呵斥朱高燧,“老三,你怎么这么说表弟?”
朱高燧扁扁嘴,“不说就不说,可他坑我的时候,也没有手软。老大你也没有客气。”
“行了!”
朱棣气得责备道:“都是自家兄弟,在父母面前,尚且如此,真是可恶!就你们这样,如何表率天下,为万民楷模?”
朱高燧被吓得不敢说话,只能低头不语。
朱高炽神色凝重,一双眼睛,紧紧盯着朱棣。
而朱棣在地上来回踱步,不时轻叹……这次的事情,属实动到了皇家,动到了根本。
从他继位以来,不断改革,不断变法,从文到武,从农到工,折腾了一圈,唯独皇家没有触碰。
而此时到了最关键的地方,皇家不能调整,很多事情就推不下去,新的官学,靖难的正统,大明的道统……千千万万的东西,都会面临反噬。
自己做了这么多事情,或许就会变成无用功。
这是朱棣无论如何,也接受不了的。
只是真的把刀子砍在自己身上,也实在是肉疼。
朱棣沉吟良久,终于停下了步伐,低声道:“老大啊,如果真的停了宦官,宫里不会乱吗?”
朱高炽道:“若是担心宫中出乱子,就要百姓子弟变得不男不女,入宫侍奉,只怕先坏了爱民之心啊!”
朱棣一阵语塞,半晌才道:“这样吧,传旨下去,从今往后,宫中不许添置新的宦官……不入大明籍的不算。”
前一句还以为朱棣要废除宦官制度呢,可后面一句算是拉了回来……宦官不能废掉,但不许逼着大明百姓沦为宦官。
虽说是向前一步,又退后半步……但总体问题不大。
朱高炽也松了口气,赞叹道:“父皇圣明!”
朱棣又道:“那皇宫的用度呢?你们怎么看?”
这时候徐皇后道:“陛下,要说起来,太祖皇帝时候,就颇为节俭,许多装饰只用黄铜,而舍不得用金。我以为金碧辉煌的那些东西,只是看起来好而已,未必适用。我总觉得徐府上的很多东西,用着更舒服。”
此时朱高燧又开口了,“母后,能不舒服吗?宫里用的官窑瓷器二十两一个盆子,表弟那里,至少二百两!”
徐皇后恶狠狠看了朱高燧一眼,你丫的就别多嘴了。徐家用点好东西,你眼馋什么啊?
朱棣想了再三,终于冒出了主意,“朕记得眼下宫里的开支,是要对外公布,还要户部核算吧?”
朱高炽点头,“不光如此,宫里的营建也要经过工部。”
朱棣微微密封着眼睛,突然道:“老大,你看这样,能不能把宫里的人员器物,全都交出去?”
朱高炽一听,竟然大喜过望,他早就有了一个腹案。
“父皇,要说全数交出来,那是不行的,宫里还要留有隶属天子的人员……不如这样,将举办朝会的三大殿交给通政司打理,将后宫部分,由工部维护。宫中的寻常摆设,瓷器家具,由户部负责。至于低级的宫女太监,划归吏部,侍卫划给锦衣卫……如果哪个衙门出了问题,就去追究他们的职责。”
朱棣哼道:“你这么说来,倒是要把皇宫都交出去吗?”
“不!”朱高炽道:“孩儿是这么打算的,宫里可以保留几十名主要宦官,由他们负责司礼监御马监事务。父皇可以任命一名亲信勋贵,统领皇宫事务。日后皇宫的开销,只是供应天子,妃嫔,和这些少数宦官,自然而然,开支就能降下来,而父皇手里能动用的钱却更多了。”
朱棣眉头微皱,轻笑道:“真的会变多?”
朱高炽一时迟疑,“孩儿愚鲁,不明白父皇的意思。”
朱棣微微叹口气,“朕也说不好。”
天子没有废话,可心里有数……如果真的这么裁撤归并,内廷毫无疑问就废了。
当年李文忠劝谏朱元璋,要远离宦官。老朱怒斥,汝欲弱我羽翼?
只是这一句话,就把李文忠吓得没多久就死了。
如今这么玩,可比李文忠当初的建议狠多少倍不止……等于一下子废掉了内廷,从此之后,朝廷执政,就只能靠着外廷的文官了。
扪心自问,朱棣是有本事捏住朝臣的。
他解决了靖难之役,得位不正的隐患,驾驭朝臣,轻车熟路……朱高炽也历练了多年,估计问题也不大。
至于朱瞻基,这孩子打小聪明,估计也能驾驭朝臣。
可是再往后,只怕就不行了。
但是话又说回来,如果皇宫保留数万太监,皇宫外面,还有不少贫寒子弟,没有出路,只能切自己一刀,等着入宫当太监……这无论如何,也算不得爱民之举。
而且因为宦官的特殊,自古以来,都被当成天子昏庸的证明,落人口实。
使用宦官,又会拉开天子和百姓的距离。
失去了宦官这条臂膀,增加了民间声望……得失之间,如何权衡呢?
“治国以民为本啊!”
朱棣一声长叹,“老大,事到如今,就按照你的想法做吧。”
朱高炽不免兴奋,忙躬身道:“儿臣谢过父皇。”
朱棣又道:“你去徐府,让那小子出来吧。朝中这么大的事情,他却躲在家里看戏,着实可恶!”
莫名其妙中枪的徐景昌觉得自己特别冤枉,自始至终,他都没说什么,更没有掺和朝堂的事情,我就躲在家里钓鱼,钓鱼佬惹到你们了?
真是莫名其妙。
抱怨了几句,徐景昌还是拍了拍屁股,回到了通政司。
因为接待这么多百姓,一起在宫中畅聊,事情着实不小,必须小心翼翼,不能出任何意外。
百姓要说的言之有物,又不能戳肺管子。
万一有人让朱棣赦免朱允炆,这就过分了,万万不能提的。
徐景昌也算是早有腹案,因此安排起来,驾轻就熟,有条不紊。
且说随着大宴之日到来……得到请帖的百姓,齐聚午门。
徐景昌率领朝臣,前来迎接。
随着他过来的,还有六部尚书,内阁学士。往日这些人都算是高高在上,决定一国大政,主宰万千百姓命运。
而今日的他们,都一个个满脸堆笑,十分谦恭。
虽说有人皮笑肉不笑,但毕竟还是笑了。
徐景昌道:“诸位,我等今日是奉了陛下旨意,迎接大家伙。今天我们就是招待贵客的司仪。而你们才是大明皇帝的贵客!陛下是要听取你们的意见,了解大家伙的想法。这么多年来,可以说历朝历代,如此的举动,都前所未有。我大明的天子,愿意倾听百姓声音,问政于民,更是亘古未有的圣君之举!”
徐景昌声音高亢,情绪激动,“诸公,请随我进宫。”
老道就在人群之中,为了今天,他特意置办了一身衣服,只是为了表明身份,他头上戴着道巾,还插了一根桃木发簪。
迈着不紧不快的步伐,走入了皇宫……
这算什么呢?
天上的凌霄宝殿吧!
能有幸进入宫中,就算是修道有成,登堂入室了呗?
只是天宫再好,能比上人间吗?
还真不好说,毕竟到了天上,就能长生不老,无病无灾。
这座紫禁城却是不行。
但是就算进了天宫,又能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,纵论天条吗?
显然不可能呢!
没有哪一本道家经书是这么写的,佛家就更没有了。
唯有我大明天子,有此等胸怀……
如此看来,此举是胜过天上无数才对!
众人被引领着,到了奉天殿前,大家伙过来,发现有好几排的小桌子,每张桌子上面,都有一个小小的火炉。
这就是徐景昌的心细之处。
因为来人很多,也不乏上了年纪的,万一因为吃了凉东西,伤了脾胃,回家之后,染上了疾病。这就不好了。
要知道某位盖章狂魔办千叟宴,宴会结束,好些人家就办丧礼,无缝衔接,那叫一个丝滑顺畅。
徐景昌思前想后,决定还是吃火锅,一人一个炉子,热热乎乎,不会伤到脾胃。
每人一个锅底儿,荤素由人,想要吃什么,由宫里的侍卫宫女端着托盘过去,任由大家伙自取。
这个安排,就连朱棣都说好。
请众人落座,朱棣举起酒杯,笑着走在众人中间。
“俺当了皇帝快五年了,到底做得如何,俺也说不好。今天请大家伙过来,就是想问问大家伙,看看俺这个皇帝,还有俺手下的那些臣子,有没有辜负大家伙的?你们只管畅所欲言,不用害怕。”
朱棣一张口,就自称俺,没有称朕……其实这位皇帝陛下,比谁都清楚,如何拉近和百姓的距离,没有这个本事,他又怎么带着一群将士,以弱胜强,靖难成功?
这几乎成了朱棣的本能。
这些百姓听来,顿觉亲切,疏离感消失了大半。
朱棣和徐景昌,还有太子朱高炽,以及其他重臣,都端着酒杯,在人群中间行走,不断询问大家伙的意见。
如果谁能提出有用的建议,朱棣就会多驻足一会儿,仔细听完,如果有想法,立刻回答,如果没有,也会让身后的翰林学士记下来。
这种现场问政,效果还真是不错。
没走多远,就有一个人仗着胆子道:“陛下,今年粮价比去年贵了两成,要是以后还涨价,可怎么办?”
朱棣怔了怔,看了眼徐景昌。
此时徐景昌不慌不忙,“粮价确实涨了,但这是朝廷有意提高了粮食价格。”
提问的百姓一怔,是有意为之?
徐景昌继续解释道:“是这样的,谷贱伤农,谷贵伤民……自古皆然。眼下朝廷计算过,粮价太低,造成民间消费能力薄弱。说白了,就是老百姓买不起城里的货物,锅碗瓢盆,砖瓦家具。百姓买不起这些东西,咱们的作坊就没法扩大生产,作坊的工人也就没了收入来源。这么大的国家,总不能只靠着卖给夷人,维持作坊发展。”
徐景昌道:“今后的粮食收购价格,朝廷会邀请各方,一起评估,然后制定一个价格,调动范围不会超出大家的承受能力。”
百姓立刻点头,朱棣却又道:“定国公,只是这样,未免还有些百姓吃不起粮吧?”
徐景昌道:“陛下所言极是,因此通政司还规划筹建一批海外粮仓……其中第一批就有安南和占城,另外诸如吕宋和爪哇也都在其中。保证粮食安全,让大家吃得饱,不会挨饿,是朝廷的重要职责,万万不敢马虎。”
周围百姓听到,不由得齐声赞叹,“吾皇万岁!陛下圣明!”
(本章完)
阅读我的姑父叫朱棣最新章节 请关注侠客小说网(www.xiakexsw.com)